【拆解迷思】食水果等於慢性自殺?

【拆解迷思】食水果等於慢性自殺?

水果對健康很好相信是眾所周知,因為水果含有豐富纖維,促進腸道蠕動、幫助消化,另外附有大量的維生素、礦物質等抗氧化物,對於抗癌、防中風、降血壓等有幫助。

迷思1:食水果等於慢性自殺

坊間的傳聞是,若然飯後食水果,要等一餐飯裡的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消化後才輪到水果,在胃中停留過久就會岀現腐爛酸化的現象,會導致有胃氣、胃酸倒流等症狀。

但其實胃天生的設計是會預防生菌,當食物進入胃裡,會分泌胃酸,胃酸的酸度足以令多數的微生物都不可能生長,所以水果腐爛導致有胃氣、胃酸倒流等說法也是誤導,水果可以在任何時間進食~

迷思2:飯後食水果會營養流失

其實身體就如高效能的機器,隨時都有效率地吸收食物的營養。當進食時,胃道會蠕動、擠壓,並消化分解食物成小單位,讓小腸容易吸收,不管空腹或飯後食,營養也不會流失。

建議攝取量是一日五蔬果,三蔬二果,每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小。

迷思3:糖尿病人要飯前食水果

如果有血糖問題或糖尿病,就更需要餐後食水果!

正餐前食水果的話,正餐中有蛋白質、纖維和油脂會令胃消化較慢,血糖上升的速度也相對減緩。

Read Previous

秋冬女仕養生黃金時間

Read Next

【後燃效應】跳繩比慢跑更燃脂!教你輕鬆全身瘦